吴高亮照片
范桂方
施琅陶瓷董事总经理
一个从事终端十多年的80后闽商,将经销商的需求与期待转化为管理者的思维,一手创建了施琅陶瓷。从他身上,我们读到了激情与毅力,拼搏与执着。也许,一个新的闽商定义已经出现在这个大浪淘沙的陶瓷行业里了。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分享到:
               



  盛夏的阳光打在肌肤上,是灼热的呼吸。
  广东的夏天从来都是热得让人感觉快要窒息,没有思想,无需情绪,只管尽情释放它的温度。见到范桂方的时候是早上9点50分,比约定的时间提早了十分钟。“我是一个很守时的人,约定好的我就会提前过来。”也许,很多人对于老板的守时感到不可置信,但,范桂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沉稳,守时,一如他办公桌后面的牌匾,“海纳百川”。
  曾经听高深的相师说,人的过去人的现在人的未来,都可以通过“相”找到答案。笔者虽然无法知道他的未来,但是通过他的脸,确实可以看出他的过去,充满坎坷,充满汗水。
故事的开始,在施琅陶瓷董事总经理范桂方的办公室。坐在办公室的皮椅上,他身边的功夫茶具上还在烧着水,我们的谈话便从家族开始。在家族产业熏陶下走出来的他,眼眶有些泛红,似乎蒙上了一层水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从1997年出来打拼一直到2011年创建施琅陶瓷,这15年来,他有过迷茫,也有过挣扎,但就是他那份坚持到底不肯服输的毅力,带领着施琅陶瓷一路向前,也让人在这个疲软的市场看到了新的希望。


一个闽商心中的厌倦

  闽商,为十大商帮之首,被誉为:华商第一族。在福建,歌曲《爱拼才会赢》几乎家喻户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也正是闽商“爱拼敢赢”的性格写照。翻开历史的篇章,当我们探寻闽商足迹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善观时变、顺势而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闽商精神。
  范桂方,一位来自福建的80后闽商,施琅陶瓷董事总经理。从仓管到经营十几个品牌的实力经销商再到佛山高端抛晶砖企业的掌舵人,那些因为父辈缄默而强而有力的影响,让他在陶瓷这一行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向前走。然而,即使闽商向来都是坚持与不服输的代名词,16岁出来闯荡的他依然有过迷茫与厌倦。
  2002年并不是一个有多大起伏的年,或许该说,那些或大或小的起伏在往后的年月里被时间被忙碌冲淡,让人慢慢遗忘那些疼痛。而就是在2002年,纠结与厌倦困扰着范桂方。
   “当年在2002年时,感觉父辈做陶瓷,自己也未必要跟着他们走。那两年确实对陶瓷也有厌倦,想脱离这个行业,想自己创业,独当一面。”年少的时候总会有过叛逆,有自己想法,急于冲破周围的一切,表现自己。范桂方也是,在那段纠结的日子里,他尝试过新的事业,网吧、网站建设,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回来,还带来了新的思想。
   “理想和现实总是会有偏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来就把主力又回到陶瓷这块。当初想,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好。当然,那次回来,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而且,人到一定的年龄思想都会改变,做低端的时候就会想做高端,赚有钱人的钱。所以,那个时候回来,我就决心要做高端,要做品牌。”
   也就是2003年,他已不同于以往的姿态回来,决定做不同于以往的陶瓷。那一年,他开始做品牌,做高端,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05年就去辽宁开创自己的工厂,09年又投入一个陶瓷工厂,最后选择了落户佛山。正如他所说,“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佛山。其实我们公司很简单的。”
   或许,简单的并不是施琅陶瓷,是他一路以来对于自己的一种坚持,一步一步的肯定。
   
一个闽商心中的英雄
   福建,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地址位置上的特殊,注定福建这块地方与台湾有缕缕相系之处。范桂方选择以“施琅”命名企业,亦有他的一番故事。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6月,施琅奉旨收复台湾,统帅福建舟师迅速攻取澎湖,尔后,利用有利的态势,主动、积极地招抚台湾郑氏集团,促使郑氏集团放弃抵抗而就抚,台湾本岛不战而下。在后来的历史里,我们看到,施琅这个人物也有争议的一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施琅,现在台湾或许是日本的属国,又或者是独立的国家,是施琅推动历史的车轮把台湾归于大清。施琅这个人物究竟如何,我们已无从考究,但他作为福建知名人物,作为福建人心中的英雄,对于范桂方来说,他有着神圣的一面。
   “09年我听到一条新闻说,中国在建一艘航母,可能以‘施琅’命名。我就想到了‘施琅’是我们福建的英雄,是个大将军,而且也和我的出生地比较符合。那时我想如果我可以成功注册‘施琅’,那就有可能和航母同名,做陶瓷的航母,做陶瓷的大将军,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所以我想到了‘施琅’这个名。”
   是的,施琅陶瓷从创建之日起,就一直以奋斗之态走在行业里。今时今日我们看到的施琅,是充满朝气的团队,是昂首挺拔的姿态。然而,这个朝气的团队却在建立之初遭受过挫折。
   “80后是不被看好的年代。最开始招工的时候,也确实遇到问题,因为我是福建人,首先人们就对福建人存在怀疑,觉得做不好品牌,再来加上‘富二代’、‘80后’的标签,他们更加对我质疑。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16岁已经出来,接受社会的阅历10多年。年轻是年轻,但对于这块,我有信心。”
   80后真的是尴尬的年龄,“垮掉的一代”,“没有责任心”、“自私”,一张又一张的标签曾被贴在80后的脑门上如影随形。质疑的那些年,直到最早的80后们临近而立之年,在“汶川地震”及“奥运圣火护卫”中表现的担当与热血,才改变了人们对开始进入社会主流的80后的看法。
   后来,他的信心说服了他们,让他们彻底折服的或许并不是因为他背后资金链的支持,而是范桂方身上那种不甘心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闽商心中的柔软
   那一年,他才16岁;那一年,他才初中毕业;那一年,他也还没真正读得透社会。但是他深知他肩负着的是父亲对他无限的希望,因为这份希望,他把它牢固在心中最柔软的那块。
   一个人的成长永远离不开父母的栽培,在范桂方看来,父亲在他成长的这些年,扮演着举足若轻的位置,一直到现在,甚至往后,他身上更多的是他从父亲身上学来的影子。
   “父亲对我有不一样的想法。”说完这句后,他停顿了一下,或许,是他内心动容了,转而是孩子般的喜悦,抿了抿嘴。“父亲把我放在一个老乡的工厂里,从最底层做起,搬砖搬了几个月后,再去店面做销售,……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来。”说起这些艰难的过往,他并没有丝毫的埋怨,相反,他眼里让人看到的更多的是感激。
   放久的茶杯终究还是凉了,但范桂方并没有让茶杯继续凉下去,他在茶杯里添了热茶,然后拿起茶杯。“以前我都是被父辈指挥着的,但03年转型以来,才是真正自己掌控,是坚持是不认输支撑着我一路走过来。”
   一直以来对闽商群体颇为关注的《闽南儿女》主编庄永章曾说过,崇尚“三分本事七分胆”的福建人不喜欢存款而喜欢创业,他们认为创业过程是一种最大的满足。他们充满冒险精神,崇尚外出“掘金”,一旦认准目标就不放弃,依靠自己的拼搏精神取得成功。
   也许,这就是对范桂方拼搏的一种诠释,但是,作为年少创业,学历不高,富二代,他其实也饱受过委屈。
   “教育背景的缺乏确实让我在企业管理这块遇到过困难。03的转型,从几个人管理到几十个人,在每个结构的管理上都遇到很多问题。后来我了解到企业年会,了解到课程培训,所以现在我每年都会抽空参加导师的培训,只有以身作则,才能管好整个团队。”
   聪明的人会想着如何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做了那么多年的经销商,对于管理企业,也确实有不少帮助。“因为自己也是作为一个经销商,所以经常会换位思考,站在经销商角度接触企业管理。我对市场也比较熟悉,对消费者心理掌握得也比较多,所以,在企业管理上经常会以不同身份和自己交谈,最终达到共识。”
   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管理企业的一套思路,我们经常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忽略他们背后的辛酸。交谈到了最后,范桂方和笔者说了他的孩子,从他脸上,笔者看到了一位父亲的宠爱和期待。
   “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一个懂的感恩的人,永远都是让人尊敬的一位,且行且珍惜,父辈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多光环,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责任,一路走来,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相信自己,更相信从父辈期待中走出来的自己。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这样一个外表沉稳的人,其实,内心也是很柔软的。因为,谈话中提起父亲的时候,他的眼中确实蒙上了一层水汽。
   
2011年,范桂方,一个从事终端十多年的80后闽商,将经销商的需求与期待转化为管理者的思维,一手创建了施琅陶瓷。2012年,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坚韧与昂扬。或许,在旁人看来,父辈带给他的光环从来没离开过他,但这些年,他走过的路,足以证明了一切。那些因为厌倦而有过的挣扎,那些因为质疑而受过的挫折,那些他心里有无限感激的温暖,在往后的日子里伴着感恩与坚持,把前人走的路颠覆成自己的一套思维,带领着更年轻的团队走在了这条路上。当第一代“80后”已经经年而立,时代的脚步仍在前行,一个从旁人质疑的眼光中走出来的闽商,有过尴尬,也有过失落,但是即使在最困顿的时候,他依旧没动摇过自己的决定。理想和现实的确是有偏差的,但他说过,“行行出状元,看你怎样做?”他也说过,“我们福建人就是不认输”,以前的福建人是怎样的我们不愿追究,但他作为一个最地道的福建商人,我们从他身上读到的,更多的是激情与毅力,也许,一个新的闽商定义已经出现在这个大浪淘沙的陶瓷行业里了。